统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和加强地质队伍建设
作者:邢新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91  更新时间:2015-04-26 20:43:4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scdk404

统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和加强地质队伍建设

——浅析加快转变地质工作发展方式之一——

地勘协会会长 邢新田

2007年12月13日

 

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对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总结,是从我国当前经济实际出发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战略思想。由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不仅仅是两个字的变化,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发展认识的提升和发展理念的深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奋斗目标,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方针。因此,结合当前地质工作的实际,在深刻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加快转变地质工作发展方式,这对推进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文),促进地质工作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矿产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有直接指导意义。

加快转变地质工作发展方式,主要是要破解当前地质工作发展的难题,切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质队伍;要在深化地质工作体制改革中,更加注重完善和发挥地质勘查新机制的作用;要着力把握地质工作自身的规律,当前要特别重视加强地质调查、预查和普查找矿等前期风险勘查工作;要坚持创新地质工作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多功能作用;要推进地质工作“走出去”战略,加强境外矿产勘查开发工作;要更好地依靠提高地质科技和地质管理创新能力,提高地质队伍综合素质等,促进地质工作有好又快发展。

由此看来,深入研究加快转变地质工作发展方式,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诸多环节, 本文作为浅析之一,以统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和地质队伍建设作为浅析加快转变地质工作发展方式的始篇,以抛砖引玉,与同感者共同提高。

 

统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和地质队伍建设,是要使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在发展地质工作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拉动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现有地质队伍的主体作用,切实防止顾此失彼、或只讲市场作用,而忽视地质队伍建设,或背离市场机制,空讲加强地质队伍建设的等种种偏差。

(一)问题提起的依据

一是理论依据:推进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是统一的,这是统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和地质队伍建设的首要依据。经济体制改革是要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新的伟大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马克思历史辩证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民群众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地质工作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地质工作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质工作。地质工作是对以客观地质体为主要对象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对地下客观地质体的正确认知,其工作成果主要取决于地质队伍的专门的智慧、经验和奉献精神。因此,根据体制改革与劳动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特别是根据地质工作的特殊属性,在推进地质工作体制改革中,必须要加强地质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质队伍,充分发挥现有地质队伍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技兴地,人才强地,促进地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实践依据:根据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多年实践,从解决目前地质工作突出问题出发,这是统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和地质队伍建设又一个依据。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到1999年国办发(1999)37号文件开始,由国家统揽的地质工作转向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地质队伍管理体制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对地质工作管理由部门管理实现了行业管理的重大改革。2006年国务院印发《决定》以来,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正在深化,并创造了新鲜经验,这是需要认真总结和加以发扬的。但在多年的地质工作改革探索中,出现了当前地质人才缺乏、队伍老化、装备简陋、活力不足、不得不聘用退休的地质技术人员,不得不一人负责多个地质项目甚至搞疲劳战术等突出问题,导致重要矿产资源勘查滞后,可采储量下降,多功能作用不强,地质工作质量亟待提高,直接制约着地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统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质队伍。这无疑是对多年来没有注重加强地质队伍建设的必然惩罚,我们必须将以反面经验作为教训,深刻的鉴戒,认真吸取。

(二)坚持统筹的基本要求

    从上述两方面的依据出发,统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和地质队伍建设,应坚持以下几条基本要求:

一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指导统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和地质队伍的建设。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和地质队伍的建设,从根本来说,就是完善地质生产关系和发展地质生产力。地质工作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要改革地勘单位传统的产权格局,地质成果权益分配形式和地质工作运行机制,把地勘单位由计划体制下的政府管理的事业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运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和物质利益的原则,调动地勘单位的积极性。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解放和发展地质生产力,这就必须坚持加强地质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二要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从当前地质工作的实际出发,统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和加强地质队伍建设。当前地质工作最大的实际是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方向已明确,正在深化之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地质工作加速发展;地质队伍的综合素质远远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其中地质人才不足则是突出矛盾。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006年末全国非油气矿产地质技术人员14万人,其中属地管理的地勘单位地质技术人员9.5万人,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地质技术人员1.6万人,其它地勘单位2.8万人。面对全国14万地质技术人员的实际,在地质工作体制改革中,现有地质队伍的基本框架要留住,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留住,而要加强和集中,切不能再削弱和分散,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质队伍已成为促进地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和我国的国情出发,统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和加强地质队伍建设。在地质工作体制改革中,认真借鉴国际市场经济国家的作法和经验,坚持走捷径,降低改革成本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照抄照搬,要“洋为中用”。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虽然都是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主要方式的经济,但有明显的自身特点,其特点概括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有较强国家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充分发挥防止市场失灵的调控作用;还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紧密结合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行性地位,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的重要任务,就必须加强现有地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地质队伍的中坚作用。现有地质队伍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是上世纪五十年初组建和培养起来的,不仅有专门的找矿理论和相关多学科综合与多工种技术集成,并有较好管理素质,而且凝结了五十多年来几代地质人从事野外地质工作和室内综合研究的经验积累,集聚和掌握了大量的可再开发的地质资料;这支队伍还继承了“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奉献的地质队伍。这也是我国地质工作主要国情之一,从这一国情出发,必须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课题是研究通过体制创新、机制转换,充分发挥其在地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而不是别的,其他的作法,势必要削弱现有地质队伍的力量,不利于构建和谐地质队伍,甚至会影响现有地质队伍的稳定。

四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和地质队伍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的人是劳动者主体,以人为本的本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相信谁、依靠谁和为了谁的重大问题。“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特别是地质工作是知识密集型并有很强自身属性的产业,它属于人本经济、知识经济的范畴,更需要加强地质队伍建设,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正是由于新中国五十多年来培养和建设起来的百万地质大军,以献身于地质事业为荣,揭示了我国地质工作巨变的序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并支撑着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厦,这是以人为本的生动写照。当前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之当今地质找矿难度加大,主要是攻深找盲,地质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进步很快,因此,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进地质工作体制改革中,认真作好以人为本,加强地质队伍建设这篇大文章。

(三)队伍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由上所述,提高现有地质队伍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地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举措,也是当前面临的突出薄弱环节。由此得出结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质队伍,已成为当前加快转变地质工作发展方式,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和效益的重要课题。为认真研究,特建议对加强地勘单位建设,应至少把握好三个着力点:

一是加强地质队伍的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方向。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体系为指导,要关心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其体制改革,全力支持其体制改革,按照国办发(2006)4号文件的要求,“大力推进地质勘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工作体系”。决不能走回头路,创造条件,加快地质工作体制改革进程,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由于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是一项攻坚的系统工程,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既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方向,又必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还必须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因此,要充分发挥地质队伍的积极作用,要正确处理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发展地质工作和保持队伍稳定的关系,凡是涉及到地质工作体制全局性的重大改革,应广泛集中地质队伍的智慧,凝聚改革共识,保证有关改革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到位,做到积极稳妥,切切防止“你要母鸡下蛋,又不跟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要把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要保护地勘单位智力投入的合法权益,要创造条件增加地勘单位原始资本的积累,要切实解决地勘单位的历史负担,激励地质队伍的积极性。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减少决策失误,总结改革经验。总之,要把是否有利于调动现有地质队伍和广大地质工作者创造力,作为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是加强地质队伍建设,必须创新地质工作发展理念,突出新时期对地质工作多功能的需求,有利于做大做强地质勘查主业。新时期要求地质工作不只是传统的地质矿产勘查,而且还要服务于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和旅游地质等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地质勘查成果的价值具有国家与社会价值和企业价值双重性的特点。关于探采一体化,其首要前提是地勘单位所在省区有丰富并有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使勘查人和矿业开发人的利益按各自的价值融为一体,勘查人对其劳动成果所产生的矿业权(用益物权),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不能无偿的被矿业开发人占用,矿业开发人欲获取新的矿产地,必须依法投资矿产勘查或有偿取得矿业权。勘查人享有收益的权利,既可以坚持探采结合,将自身转制为矿业企业,也可以通过或依法继续勘查,或矿业权通过市场转让,或矿业权依法评估,以股份与矿业企业、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享有自身的合法权益,壮大经济实力,加速资本积累,用来发展地质工作。但勘查人转制成真正的矿业开发人,不仅要有上述的首要前提,而且还必须具备其它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这主要是:充分的矿产地、开发资金、开采技术力量、矿山环境保护和管理能力等,务必要防止浪费资源、影响环境等粗放型经营行为。应该实事求是指出的是由于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专业,要将勘查人转制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且有规模效益的,集约型的矿业企业,不仅其难度是很大的,而且这样作还会影响现有地质队伍承担非矿产勘查的地质功能。还应该指出的是矿山地质工作和地勘单位的地质工作追求的价值也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无论是从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和自身发展出发,还是从地质工作的国家与社会价值出发,还是从矿业企业价值出发,都应坚持加强地质队伍建设,保留和建设一支精干的、专业化的、高素质的地质队伍,把发展地质工作,做大作强地质勘查业作为地质队伍的主业。

三是加强地质队伍建设,必须提高地质队伍的综合素质。要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地质队伍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对地观测、深部探测和分析测试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增强矿产勘查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自由研发能力,提升地质装备水平。并要继承和发扬“三光荣”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把现有地质队伍建设成精干的、富有奉献精神的、技术素质高的、装备精良的发展地质工作的骨干力量。

    经过以上浅析,统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和加强地质队伍建设,必须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注意加强地质队伍建设。加强地质队伍建设,首先要保留现有地质队伍的基本框架,“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留住现有地质队伍的基本框架,才能有利于进一步精干、集中和加强,才能有利于发扬几代地质人积累下来的丰富地质工作实践经验,才能有利于开发利用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地质资料,才能有利于继承“三光荣”优良传统,“三特别”革命精神,才能有利于加快转变地质工作发展方式,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把地质勘查主业做大做强,促进地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